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快讯  校园新闻

带着情怀去读书,带着风骨去育人

作者:司恬     发布时间:2018-06-05     浏览次数:2608 

    2018524日下午4时,南京河西外国语高一年级的师生们带着期许的心情来到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多功能厅,讲台屏幕上赫然写着“我做学问的经验——丘成桐院士”,这里已经坐满了师生,大家的脸上都满满的兴奋和期待。随着人群中热烈的掌声,循声看到一位白发长者徐徐走进礼堂,儒雅地微笑着,这位世界顶级的数学大师散发出智者的光芒和谦和的气质。

  

丘先生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缓缓说到:“这里的学生一批一批地获得了丘成桐科学奖,这样的中学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我想来看看。”台下的我们仿佛看到大师眼中对这片乡土的深情,还有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关心。

邱先生提到做大学问,就是在学术上做“万人敌”的学问,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自然界的真和美,用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哲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做学问的真谛。谈及自己做学问的经历,邱先生引用了梁启超提出的四重境界,一曰熏,环境影响一个人做学问的浓厚兴趣。二曰浸,要有一定的时间浸润在美好的学术环境中。三曰刺,没有上游的积蓄,就不会有一泻千里的瀑布。四曰提,化其身而入其中,自内而发其内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为教师岗位上的普通一员先生的一席讲座虽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我们却感受到了一个智者渊博的学识,一个长者深远的情怀。带着情怀去读书,带着风骨去育人,正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像丘先生这样大师的指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真正能成为当代学子努力的方向。

  

丘成桐院士的讲座不仅给教师开启了育人的新视野,也给我们莘莘学子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走进学子心声——

  

成就与天地同样广博的人

在无限广博的天地间,我们都是悬浮其中的一粒微尘。我们中的大多数被风化、分解,最后消匿,不留下丝毫痕迹。而不同于庸碌大众的少部分人,懂得在一点一滴的真理世界中汲取养分,充实自身。数以万计百万计的分子凝聚汇集在这颗微尘上,使其不断坚固,不断增强。

周身坚固的壁垒紧紧裹附着一颗赤诚跳动的内核,微尘成了与天地同样广博的人。

这颗内核,我们称之为本心。而这段丰富构建自己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探索。

在可容纳近千人的报告厅内,所有澄澈的灯光都泻在舞台中央,在无数后辈雷动的掌声中,一位老者缓缓向台上走去。

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轰动世界的理论发现者、陈省身的得意门生、最高等院校的顶尖教授……比起一条条令人叹赏乍舌的头衔,大家更在意的,是这位伟大学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会场四下寂静,大家的心也随之深远。许久,丘成桐教授用并不很流利的普通话,将时光缓缓溯流到曾经。

  “我的学问都花费了很多年时间才完成,但从未灰心过。因为我深信我看到了学问的真和美……”

教授以“熏”“浸”二字作为切入点,为我们深度剖析了学习入境之道。

人生在世,受到环境与同伴的影响,所处环境要有浓重的学术氛围,伟大学者出自名校并不是偶然。

熏以时间言,浸以空间言,只有深刻理解体味熏与浸对于学问的作用,才能达到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论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之境”。

学习之道,须浸淫其中,安定其心。

返程的校车疾驶在灯火流离的南京城中,钢筋交错迅速向后退去。这个世界纷繁复杂,但或许,人心已突然清明许多。

高一1班   周亦萌

  

充实自我了解未来

上周我们去南外参加了丘成桐院士的讲座,感触颇深。

在此之前,因为我的疏漏寡闻,我并没有听说过丘成桐院士。抱着一种期待,我紧张地踏入了礼堂,过了一会儿,在主持人的提醒下,我们迎来了丘老,全场人无论学生,老师又或者记者,学者全都起立鼓掌。我想,这就是对一位伟大院士最简单的尊敬吧。

丘老的讲座题目叫做《我做学问的经验》。他首先告诉我们要在学术上“学万人敌”,接着他说他自己从小就受父亲的熏陶,饱读古文,并且从中得知古人的认知,通过以前了解大自然的真善美,在接着一转,与现代联系起来。借助王国维对学习三种境界的看法,告诉我们:进步与成功不是基于名利:我们应该有胸怀去接纳意见:从前人的身上去学习:对于文学需要有激情等等。包括后来他还展示了他自己写的赋,充分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以及文化功底。我们从中也受益匪浅。

从他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对于学问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对学习的探知欲,对于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的去深入。去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将古今中外的知识全部联系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当然,在了解之后,我们也应该去与别人交流,去交换意见,去接纳别人好的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更应该在做好之前这些之后,不应当就此膨胀,然后堕落。而是不屈不挠,继续去研究,去做更多的学问,更加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真正一个富有诗书气质的人。

谢谢丘老,给我这个机会,对学问,对未来,有更好的了解!

(高一1班  封固德)

(信息员:司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