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动态

【河西南外·国际部】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师生开启“行前一课”学习之旅

作者:洪嫄     发布时间:2022-03-07     浏览次数:2245 


新学期来临,纪念馆迎来了虎年的第一批青少年学子。

31日,来自河西外国语学校的26名师生佩戴着紫金草徽章,开启了第68期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行前一课”的学习之旅。







早上八点半,“江东门的钟声”准时在公祭广场响起。河西外国语学校的26名师生向遇难同胞默哀、献花,并撞响和平大钟。“声声钟鸣,时刻警醒着我不能忘却这段历史。我感受到一种责任感,一种对抗群体性失忆的责任感,我必须为传播这段历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撞钟学生代表董易帛说道。

 “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如此迫近可感的”
上午,同学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和“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在祭场向死难者敬献菊花。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静静地听历史“诉说”。







两个展览的参观让李烨感触颇深,尤其是参观完史实展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说:“史实展和万人坑的参观对我来说极为震撼,在这一刻,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如此迫近可感的30万’这个令人沉痛的骇人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脚下所踩着的土地,就是1937年遇难同胞的埋骨地。他们中很多人是和我一样的年纪,有着一样刚刚展开的人生,却在恐慌、痛苦和绝望中失去了生命。”

  折纸紫金草,寄托哀思、传递祈愿
3月来临,天气回暖,开在和平广场西南侧的一朵朵紫金草,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午,他们跟随我馆工作人员一起动手折叠这些象征着希望与顽强的和平之花紫金草。一叠、二折、三翻转......很快,一张张紫色纸片就变成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紫金草。


 “我是焦净欧,看到序厅内的十二秒流星装置和幸存者照片墙时,我的内心非常沉重,那一个个缓缓呈现又迅速消失的名字让我感受到了遇难同胞惨遭杀戮的悲痛,而有的遇难同胞甚至只留下了‘某某二哥’这样的名字,更是让我感受到一种无言的沉重。我希望通过折叠这朵紫色的小花,能够寄托对这些遇难同胞的哀思,传递和平的祈愿。”


  我要用实际行动让这段历史更清晰”


下午两点,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胡卓然老师为同学们授课,主题为《南京大屠杀史实早期传播的重要标志:‘南京大屠杀’一词在抗战期间的出现和广泛使用》

课堂上,胡老师让每位同学依次上台,读出抗战期间中外报纸中有关南京大屠杀内容的中英文表述。






施柯宇同学是第一次接触“wholesale atrocities and vandalism at Nanking”、“The Rape of Nanking”这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词汇。他说:“我认为自己必须要加强英语学习,这样才能把这段历史用英语流畅地说给我的外国同学听。几个月后,我将远赴海外求学,那时,我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的新一代青少年。我要用实际行动去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于我来自南京、来自中国!”





参观学习结束后,同学们顺利结业。纪念馆为全体同学颁发了“和平使者”证书,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向更多的人发出“南京声音”、“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