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选一等奖
温柔的力量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做一个教书匠,还要做学生疑难的答疑者,学生行为的纠正者...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活中,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因为学生某些小“问题”而“大发雷霆”——作业潦草、听课不专注、走廊里打打闹闹... ...殊不知,这些“气”不是学生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态度、角度所产生的不愉快。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扬佛法讲传经纶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一日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偏偏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几日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祥。他宽慰地对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不妨把兰花看做我们辛苦栽培的学生;“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便是学习生活的每一天中所遇到的诸多情况,“遍地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就是学生们表现不佳的各色展现。转换好角色之后我们再来看,最初的我们,是为了生气而教育、栽培学生的吗?
在上学期的英语课堂上,我的班级里有一位“好动小子”突然喜欢上了“学猪叫”,经常会在其他同学认真听讲或回答问题时特别大声的“学猪叫”,引得班里同学哄堂大笑。在最开始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选择了暂停授课,并且非常严肃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这位同学,也对其他同学进行了预防教育,告诫他们这个行为违反了课堂常规,并且是不值得为之发笑的。在当下的警告后,该生会选择在这节课上收敛自己。但往往到了第二天或者第三天的英语课上,他又一次选择了“学猪叫”来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于是我在课间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进行了再一次的批评教育,因为生气和愤怒,我的关注点始终放在批评他“做的不对”“违反课堂纪律”上。而后我也选择去和其他任课老师咨询有没有在其他课堂上也发生这样的问题。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到底为什么要学猪叫呢?”突然这个问题跳到了我的脑中,仔细想了想这个孩子平时的表现,除了课上“学猪叫”,在走廊里遇到老师都会特别热情友好的打招呼,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他不可能不知道打扰老师上课是一件没有礼貌的事呀。带着这些疑惑我这一次选择“心平气和”的和他聊一聊,感受到了我态度的温和,“好动小子”变得反而有些忸怩和拘谨。他揉了揉自己衣服,抬头先是嘿嘿嘿的笑,然后说“其实老师,我学猪叫是因为你总不喊我回答问题,我想让你注意到我。”听到这个回答,我楞住了,赶紧回想平时课上找他回答问题的频次是不是比别人少,于是我回应他“那你为什么不选择举手呢?”他答“大家都会举手,只有我学猪叫你才能更注意我。”于是我告诉他,“那下次在老师的课堂上允许你比其他同学的手举得更高一些,老师一定保证每堂课提问你2次,怎么样?”他点点头又是继续嘿嘿嘿的笑。
于是在后面我的英语课堂上,他的确没有再“学猪叫”,虽然还是那个“好动小子”,但是他对于英语的学习反而兴趣更浓,也更加认真起来。经过这件事,我开始体会到为什么我时而会在教学中“生气”,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们错怪了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时老师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生气,而是思考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相信每一个老师的笑颜都会比之前多得多!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不为生气种兰花”也成为我工作的座右铭,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中,我都面带笑容,用积极的心态从多个角度看待孩子们犯的“错误”,把优秀的前辈的案例作为参考,总结经验方法,提高各方面教育水平,用宽慰的心、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责任心,坚持并不断改进自己,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