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

转载学习-让我们的文章更亮一点(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王跃平)

作者:陈珍     发布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71 

最近有幸拜读了一百多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和案例,感受到鲜活具体的、充满智慧的教育教学生活,为老师们或喜或忧、或哀或怒的内心跃动而感动,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文章的优势是什么?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进会更好些?

一、亮点

1、鲜活的教育教学生活——打动人

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教学切片,一个或喜悦或忧伤的教育故事,一段别开生面的沟通交流,几封发人深思的书信往来……一线教师的文章会因为这些让人难忘,也会因为这些而呈现亮色。

一篇题为《守望》的文章就是因鲜活的素材而打动人。

这篇文章由1997年、2004年、2006年 的三封书信串联起来,下设三个小标题:“老师,我崇拜您……”“老师,我怀疑您……”“老师,我嫉恨您……”第一封信时她是个初三学生,她想做语文老师那 样的老师;第二封信时,她是师范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读的却不是中文系;第三封信时,她已经工作了,埋首于作业堆中,端坐于青黄灯下,对苦行僧般的教师生活 产生了怀疑。文章的作者想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也是他们成长的守候者。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快乐和满足,也需要考验和磨难,需要时间和生活的打磨。

2、满腔的教育教学热情——感染人

记得有一篇文章叫《同学,把你的忧伤也写进文章里》,写一个农村的孩子,母亲死于车祸,父亲外出打工,只有年迈的奶奶有时来家里看看她。她很孤独,很不快乐,作文中却刻意地编造快乐,语文老师几经周折才打开她的心门。

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因为老师的耐心、细致,因为老师的不放弃、不抛弃……使这些文章因为蕴蓄满腔的热情而感染读者。

3、本真的教育教学思考——启发人

不少老师的文章能从众多的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发现的问题,并通过不断研究探索,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浸润着本真的教育教思考,给人启发,让人难忘。

宋 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从题目看应该是送别诗,可诗中看不出是送别。原来这“送”字中另有隐情,杨万里是借这首诗含蓄劝告林子方不要离开 京城,杨万里想告诉林子方:因为你在京城,你能“接天”,即能见到天子,你这片普通的莲叶才会“无穷碧”,也只有在太阳底下的荷花才会红得与众不同。就此 闵小红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这堂课,你是否有“备”而来》,说出了她的思考:解读文本是备课最重要的环节,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

还有一位老师的文章,写自己教《孔乙己》一文时从名字“孔乙己”说开去,选择了小切口却获得了大精彩,使他认识到:小标题中自有大文章,经典作品的标题也“经典”。这次成功的尝试又激发了他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作品教学的思考,他的思考和感悟是:善切入,敢放手,巧引导。

像 以上这些来自一线教师的思考和感悟还有很多:《让小鸡自己回家》一文告诉我们,课堂不应该是老师从头到尾的“包场”讲座,而是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展示的舞 台;《让“节外生枝”成为“节外生‘姿’”》一文告诉我们,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节外生枝”,它考量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知识水平……这些思考和感悟 非常可贵,既质朴又深刻,能给广大教师以有益的启发。

二、问题

1、错把“拿来”当“经典”

不 少老师认为,写教育教学案例、叙事等,一定要有理论高度,可自身又缺乏,怎么办呢?上网,搜索。不少老师煞费苦心,“拿来主义”,大段大段地粘贴专家的言 论,“穿靴戴帽”,反而湮没了自己的光鲜动人的素材。其实,灵动鲜活的教育教学生活才是一线教师写作素材的大仓库,从那里找来的“米”才是真正绿色的,有 营养的,独特而有魅力的。

2、感性“丰足”理性“短”

还有些教师的一些素材是很有价值的,甚至不乏典型意义,但是,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想说明什么?可以让别人从中得到些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搞不清楚,主题、中心论题、分论点就得不出来,不能发掘出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主题或观点来。甚至不少人还停留在原始材料阶段。

3、空有“亮题”未扣题

印 象非常深刻的是一篇题为《把“惊喜”作为评课的标准》,题目很靓,感觉挺新,可看完全文后却又些许遗憾,文章真正扣住“惊喜”二字的内容明显嫌少,“评课 实录”太实,没有扣住“惊喜”来筛选;理性阐述部分三点来说:①课堂要有吸引力②课堂要有语文味③课堂要有惊喜,只有第三点与题目关系密切。

4、材料堆砌欠布局

有 了好的选题,占有了丰富的材料,如果不注意文章的谋篇布局,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写出来的文章很可能头重脚轻,主次不明;或 者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教育教学叙事和案例等文章,既讲究思维的逻辑性,也讲究文章的可读性,如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和环境的感染性,从而达成一定 的教育性、启发性。这次所读的部分文章,是大篇幅的教学实录加上简短的感悟或启发,让人感觉头重脚轻。这样的文章最多能算是教学实录吧,除让人了解上课具 体过程和一些细节外,似乎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失去了文章本该具有的价值。再如《把“惊喜”作为评课的标准》这篇文章,也有点堆砌材料之嫌,有“谋篇”无 “布局”,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思考。

三、对策

1、洗——洗尽铅华,凸显本色。

尽量删去文中别人的话语,尤其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喧宾夺主、看了让人厌烦的文字,让文章清新一点,本色一点。

如《几多铜钱,几多悲凄》这篇文章,写自己在教授小说《孔乙己》一文时,抓住文中“铜钱”这个细节进行教学,收获了意外的精彩。这篇教育叙事,选点小而精巧,引发人们对经典教学的思考,文章整体有不少亮色。但如果能对这篇文章进行一番“洗濯,也许就更好了。

如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 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 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 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

这段话有213字,既没有新意,对这篇文章也没有任何作用,删掉更好。文章就从第二节开始,反而更紧凑些。第二节是这样写的:

我在备《孔乙己》一文时,发现小说里多次出现铜钱的数字,看似寻常枯燥,无关紧要,但细细品读,方知作者在细微处不下的匠心,蕴藏很大的“教机”,于是我决定以此为教学点让学生展开探究。

2、问——勤于反思,捕捉问题。

常 常会听到一线老师说:谁不想写作和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呢?可我们整天生活在校园里,被学生吵得昏头昏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单调的生活,能有什么 东西好写呢?还有些老师认为,课程是统一的,教材是一个版本,参考资料是统一发放的,教师的工作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怎么能找到什么新的东西来写呢?

置 身于学校、课堂、学生当中,见到的都是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早就习以为常,并且认为所有学校的老师所遇到的情况都是这个样子,这东西就是硬着头皮写出来也没 有什么意思。其实,只要我们针对眼前的那些熟视无睹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许多的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出来了。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生活、班级管 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经常问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仔细研究这 种现象会看到一些什么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还有什么类似的现象?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际,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就会从中获得一些写 作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所必需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推导、迁移,就可以得出文章写作的方向了。

还 以《孔乙己》这篇小说为例,上面那位老师是以“铜钱”为切入点进行教学的,另一位老师则是以“孔乙己”这个名字为切入点进行教学的,而黄厚江老师有一次上 课又是以“手”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的,他们三人教学的切入点不同,但都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解读文本的效果,就像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的,“能于寥 寥数语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如果我们对这三个课例进行反思,进行发问,就可以发现经典文章教学的灵动与多姿,可谓“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你善于发现,切入点不同,也可“总是春”,达到精彩教学的彼岸。

3、聚——积累素材,丰富库存。

集 腋成裘,积沙成塔,写作教育科研文章的材料是积累起来的。怎么做呢?多留心,多记录,多筛选。平时听课中可以记下执教者教学中的闪光点和突出的问题;活动 中记录下活动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自己的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写下教学反思;阅读中善于选择与分析,看什么是好的就摘录下来,还要进行分类、提炼,可以从众多 的材料中挑选出在自己论文写作时有用的内容,甚至可以启发自己的写作灵感。

2010313日,山东的朱则光老师上《木兰诗》一诗,以“木兰是女郎”解读全篇,课堂非常精彩,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朱老师还就此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从〈木兰诗〉看木兰的女性气息》(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上)。其实,朱老师的课堂创意和文章的灵感都与孙绍振老师的有关文章有一定的关联。朱老师在阅读中善于选择与分析,从孙老师的文章挑选出自己写作时有用的东西,激发了自己的写作灵感。

再 如《让小鸡自己回家》这篇文章,文中概述了这位老师教七年级数学第2章第3节“相反数”的三种备课方案,第一种方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第二种方案学生只 能在老师圈定的狭小空间里思考,第三种方案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从而“会学”。文章丰富的写作素材源于这位老师的多留心,多记 录。

有心积累素材,才能丰富库存;平时多“聚”,写时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文思泉涌。

4、织——编织提纲,优化结构。

写作提纲是建构全篇的基本骨架。编制一个好的提纲,可以准确地体现写作的总体思路,可以保障写作的连续性,监控写作的一贯性,避免“旁逸斜出” 或“节外生枝”。简单的提纲可以列出文章各部分的大小标题;详细的提纲则还需要列出三级标题或要点,必要时还可以列出所需要引用的材料,编织一个写作的的“网”,这样写作时就不会因为时间上的间断或别的原因而影响文章写作时的文气了,可以保证文章的写作有条不紊。

如,我们可以对《把“惊喜”作为评课的标准》一文进行如下修改:

原文的基本架构是:评课实录+反思

我们先对评课实录进行删改,删去那些与“惊喜”无关的评价内容,保证实录是“扣题而录”,这样题和文就比较统一了。

我们再对“反思”部分的三个标题进行修改。把原来的三个小标题:

①课堂要有吸引力。

②课堂要有语文味。

③课堂要有惊喜。

改为:

①为什么要有惊喜?

②要有怎样的惊喜?

③怎样才能有惊喜?

改完后再根据小标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阐述,这篇文章也许就上下贯通,文气更顺了,也就会更亮了。

  

一 篇文章的产生,总是在教育教学中某一事件打动我们的心灵,触发了我们想表达的欲望,如果此时能思如泉涌,下笔一气呵成,观点鲜明而文采飞扬,那是我们所追 求的写作的高境界,然而,绝大多数教师的优秀论文是在一次次的磨文中产生的,古之大家尚且有“推敲”典故,今天的我们想使自己的文章更亮,关键还在于一遍 遍细读自己的文章,分析自己的欠缺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写作实践和修改来提高水平。把修改和完善的过 程看作是提炼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丰盈我们内心的过程,那么,相信我们的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