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动金陵 悦享成长
“东方瑰宝”南京云锦——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三(6)中队红领巾寻访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被誉为“锦中之冠”,是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
2023年8月10日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三(6)中队红领巾假日寻访小队慕名而来,踏上寻访“东方瑰宝”的学习之旅。红领巾小队由辅导员杨倩倩老师,以及8名小队成员季承、臧栾帧、李文心、周津竹、禹成蹊、董一铭、成子叶、仲光阅同学组成。本次寻访活动他们参观了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采访了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传承人周双喜大师。
寻访一:初识云锦——云锦博物馆学习之旅
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主要展示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中国民族织锦艺术,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馆内着重于对云锦大花楼木织机的生产展示以及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品种的展示,荟萃了从战国到明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云锦精品实物资料及南京云锦研究所近年来精心复制的我国历代珍贵丝织文物,是一处独具文化内涵和古代科技知识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次寻访活动之前,队员们对南京云锦的大名早有耳闻,为了更好的完成寻访任务,他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云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历史,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队员们都非常期待这次云锦博物馆之旅。南京的夏天烈日炎炎,但这并没有影响队员们寻访云锦的热情,在辅导员杨倩倩老师的带领下,一群满脑袋小问号的队员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博物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二层,据讲解员的介绍,博物馆内部所有的设计均来自于史籍,以“灿若云霞”形象为设计元素主线,贯穿场馆内部。云锦艺术陈列展厅分为序厅、源远流长、天宫织就、辉映世界等四大部分。在讲解员阿姨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云锦操作展厅、云锦精品展厅和民族织锦表演厅,了解了南京云锦的前世今生。
百闻不如一见,队员们纷纷表示亲眼看到的云锦实物远比屏幕里的更加精美、更加令人震撼。当被问到自己最喜爱的云锦作品时,队员们踊跃发言。臧栾帧同学说,自己最喜爱的云锦作品是《万寿中华》,因为上面由56只仙鹤,分别代表我们的56个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旭日东升。李文心同学说,自己最喜爱的云锦作品是《龙腾万里》,因为在这幅云锦中,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览无余,波澜壮阔,十分气派。
最让队员嗔目结舌的是博物馆二楼的云锦操作展厅,那里醒目伫立着12台云锦传统木织机,每台机长5.6米,宽1.4米,高4米,沿用明代丝织工艺技术,由两名织手共同操作,1人坐在花楼架木上,负责拽花,下面1人负责织造,根据上面织工提起的花纹经线进行挖花盘织,妆金敷彩。队员们了解到由于工艺精湛复杂,每天只能织出5~6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说。
在这里,队员们亲身实践“小小织造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不仅体验了云锦技艺中的意匠环节,亲手绘制了一只专属于自己的帆布袋,参与了小木织机织造体验,以手抵心传承千年民族技艺。
寻访队员们从南京云锦博物馆更加近距离的清晰的认识了中国的瑰宝、丝绸的传奇、文化的璀璨。在这里,阅动金陵红领巾假日寻访小队用眼、耳、手“触摸”云锦,探索云锦纺织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参观完云锦博物馆后,队员们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兴致高涨地向着本次寻访活动的第二站——云锦传承人周双喜大师工作室出发。
寻访二:走进云锦——听周老讲述云锦故事
周双喜大师,1955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京云锦研究所技术总监。周双喜大师曾用5年时间参与复原明代万历皇帝妆花缎龙袍料,被誉为“织造天衣的人”;参与编写了大型画册《中国南京云锦》和《南京云锦企业标准》,制定编写了云锦织造工序工艺规程和操作规范。
在去周双喜大师工作室的路上,辅导员老师为队员们展示了周老制作非遗中式婚服的短视频,短短14秒展示了婚服的整个制作过程,模特穿上后的惊艳效果,云锦以其雍容华贵、端庄大气的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又了解了周老与南京云锦的情缘,原来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周老几十年来的长途跋涉和辛勤付出。从18岁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云锦研究所的实验工厂当学徒以来,周双喜大师和织机年复一年地日夜相守相望,结下了深深的情意,到今年已默默相伴半生。51年来,他复制出了明朝万历皇帝华贵的龙袍、织出了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织过两米高的云锦版“蒙娜丽莎”,挑战“复活“有54个纹样的袈裟、在故宫修复乾隆皇帝的二十四个宝玺罩子……怀着对大师的崇敬,队员们向大师工作室进发。
“未见其人已闻其声”,离工作室越近,间或传来“嗒嗒”的机杼声,循着声音往里走,便来到了一间古色古香的云锦坊,房间正中是一架挂着“千丝万缕”细细白线的大花楼织机,就是在这样外观质朴的织机上,周双喜大师拿着梭子织出了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
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到达了工作室。首先,由队员代表李文心同学为周老献上了一束鲜花,禹成蹊同学为周老佩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接着,8名队员一齐向周老敬队礼,以此向周老表示队员们对他的敬意。
然后,周老向我们讲述了南京云锦的传承故事。原来,如此精妙绝伦的艺术品竟差点失传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南京云锦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到解放时只剩下了织机四台,传承人也只有四名老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人。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先后指示,要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承担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南京云锦研究所先后整理出版了大型彩色图案集《南京云锦》和黑白图案集《南京云锦》,恢复了失传品种“双面锦”、“凹凸锦”,同时征集购买了相当一批云锦匹料、块样、实物资料,为云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南京云锦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云锦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篇章。
聆听完周老的讲述后,队员们深受感动,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不易。接着,队员们向周老请教了在寻访云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学习到了许多书本和资料中没有的知识。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寻访活动最后,周双喜大师殷切地向队员们嘱托道,“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因为目前亟须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云锦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喜欢云锦、热爱云锦、传承云锦。”
寻访三:传承云锦——多方式宣传云锦文化
1500多年手工织造历史的南京云锦,以特殊的浮雕、镶嵌技艺,表达出特殊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魅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云锦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所以两个工人工作一天也才制造出几厘米的云锦,并且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文明的繁衍生息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守护和传承,传承云锦不仅仅意味着传承这项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这份文化。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认真填写了活动学习单,总结了在活动中学习到的云锦特点、历史和最喜爱的云锦作品,还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从而认识到了传承与保护南京云锦文化的重要性。
队员们感觉到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传承云锦技艺的旗帜交到了我们少先队员手中,大家纷纷决定要在课余时间用多种方式宣传云锦文化。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比如:制作云锦寻访之旅立体书、担任江宁织造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一部红楼梦,半部云锦史”、去社区给退休老人讲云锦与南京的历史故事、开学后给低年级同学上一堂云锦知识普及课……
本次活动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云锦文化的魅力,让云锦非遗文化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努力为推广云锦文化不懈奋斗。
寻访心语:
南京云锦博物馆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如云锦文化讲座、云锦工艺体验等,让我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感受到云锦的绚烂与神秘,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队员 季承
通过这次寻访云锦,我明白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珍惜和保护!
——队员 臧栾帧
南京云锦博物馆色彩绚丽,让我目不暇接,这样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背后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非遗大师周老说:要让云锦不仅在博物馆里,更要走进千家万户中,要代表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我在心里默默的立志,要好好的学习,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美丽的祖国。
——队员 李文心
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我亲眼目睹了那些犹如繁星般的云锦文物,既有富丽堂皇的龙袍,也有精美绝伦的绣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让人沉浸在深深的历史情怀中。
——队员 周津竹
参观云锦博物馆,看到那么多灿烂瑰丽的云锦作品,真是太震撼了!之后采访云锦大师周双喜,我了解到周老为云锦事业的复兴和发展付出了几十年,可谓呕心沥血,真令人感动!我们也要学习周爷爷的精神,为云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出一份力!
——队员 禹成蹊
参观完南京云锦博物馆,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一件件藏品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队员 董一铭
小小的蚕丝经过古人艺术创造出各种色泽绚丽的布料,并加以立体浮雕织技,我不禁被中国匠人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而折服,感受到云锦的绚烂与神秘,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队员 成子叶
本次云锦寻访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锦的工艺传承和大师的坚持精神令我感动,我会把这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学好知识,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队员 仲光阅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三(6)中队阅动金陵红领巾假日寻访小队供稿
202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