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六年级睢宁研学之旅总结

时间:2025-04-02浏览:10

一、活动概况

本次研学之旅由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六年级部分学生与睢宁姚集镇中心小学携手开展,以“城乡结伴同行,相约春日梨乡”为主题,融合知识学习、文化体验、实践探索与情感交流,旨在通过跨地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活动从清晨的多元课程开启,历经全天丰富实践,至夜晚篝火晚会达至高潮,覆盖自然科学、人文历史、非遗传承、现代农业等多领域,为两地学生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



二、核心活动回顾

(一)课堂互动:多元学科交融,城乡文化碰撞

1.语文课:共话家乡,品味地域风情南京与睢宁学生化身“家乡代言人”,分享两地美食、历史与地标。南京学生现场品尝睢宁苹果、粉皮等特色美食,在语言交流与味觉体验中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彼此家乡的认知与认同。

2.书法课:翰墨润心,传承汉字之美以宣纸为“田”、翰墨为“种”,学生临摹古诗词字帖,在横竖撇捺间感悟汉字的结构之美与文化底蕴,通过一笔一划的书写,致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专注力与审美情趣。

3.音乐课:歌声传情,探寻文化交融学唱《蓝色的雅德朗》等异国民谣,在悠扬旋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浪漫与深情,以音乐为桥梁,跨越地域界限,让学生在音符的流动中体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4.英语课:对话春天,语言与自然共鸣结合春日主题,学习英语词汇并朗诵英文诗歌,将语言学习与自然观察相融合,让学生在描绘睢宁春日美景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感受语言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体育课:奔跑逐梦,诠释拼搏精神在姚集镇中心小学绿茵场上开展快速跑、往返跑等体育活动,学生在速度与耐力的挑战中释放活力,体会坚持的意义,培养拼搏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

6.跨学科课:梨颂风华,多元视角探索走进睢宁千亩梨园,从科学角度探究梨树生长周期,在诗词歌赋中品味“梨”的文化意象,并用歌声歌颂花果之美。通过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以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多元视角,领略自然馈赠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实践体验:触摸历史脉络,感受科技力量

1.非遗面塑:指尖技艺,传承千年智慧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揉、捏、刻、画等面塑技艺,用五彩面团创作“睢宁记忆”。通过亲手实践,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感受非遗工艺的精巧与古人的智慧,增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2.养殖劳动:田园探秘,见证乡村振兴参观生态养殖场,观察现代化养殖技术,体验喂食小羊、捡拾鸡蛋等农事劳动。专家现场讲解循环农业模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如何赋能农业生产,理解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3.蘑菇工厂:智慧农业,小蘑菇大产业探访恒温恒湿的现代化蘑菇种植车间,见证菌菇从菌棒培育到智能采收的全过程。通过了解工厂化农业的运作模式,学生深刻体会现代农业的科技力量,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与智能化趋势。  



(三)情感联结:篝火之夜,点亮友谊之光

夜幕降临时,两地学生围坐篝火旁,开展歌舞表演、才艺展示与趣味游戏。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欢声笑语中,城乡学生的距离被拉近,友谊在星空下悄然生长。这场篝火晚会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情感交流的纽带,为两地学生留下了温暖而难忘的回忆。  



三、学生感悟:

此次睢宁研学之旅,学生们在与乡村校园的互动、自然与实践的碰撞中,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成长,那些鲜活的体验成为难忘的记忆:

校园互动:跨越城乡的温暖联结

走进姚集镇中心小学,城乡学生的交流充满欢乐与感动。体育老师用标志筒设计的跑步课上,董浩天以迅捷步伐率先冲过终点,收获同学们热烈喝彩;李云一参与的“诗画梨韵” 跨学科课堂,融合语文、科学、音乐与美术,在创作与演唱中感受知识魅力;王子介与当地小伙伴围坐开展 “一城一乡” 主题分享会,听对方骄傲讲述睢宁博物馆的汉代文物,也热情介绍南京的玄武湖、夫子庙;赵浚源和同学与睢宁学生共同讨论诗文、互赠礼物,离别时满是不舍;王子昂在英语公开课的 “show time” 环节鼓起勇气上台,同学们的掌声让他倍感温暖;季杨昊轩作为学生代表介绍南京历史,还热情邀请当地同学来南京做客;周思琦则在课堂上与同桌因 “破釜沉舟” 的讲解产生楚汉文化共鸣,美术课上互相交流绘画技巧。午餐时,大家分享趣事、品尝校园美食,乡村孩子 “粒粒皆辛苦” 的质朴理念,也让城市学生深受触动。

实践探索:解锁多元知识与技能

研学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收获别样知识。蘑菇基地里,董浩天、王子介、赵浚源、王子昂、朱钰婷等人近距离观察蘑菇培育全流程,从第一车间的基础制作,到第二车间的高科技流程,再到成品车间的各类蘑菇,了解到每种蘑菇的生长周期与培育技术,惊叹于科技农业的神奇,也深知食材背后技术人员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田间劳动时,董浩天、赵浚源、王子昂、朱钰婷、季杨昊轩握着工具躬身除草,泥土的腥香扑面而来,汗水浸湿衣衫,切身感受到农耕的辛苦与快乐,董浩天更是领悟到“铲除的不仅是杂草,更是土地与孩子间无形的隔阂”。非遗面塑课堂上,赵浚源、王子昂、唐紫萱、朱钰婷跟着老师学习捏制,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技巧,最终做出雪白的梨花、可爱的小树等作品,亲手创作的成就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手艺的魅力。此外,季杨昊轩、周思琦等人还在万亩梨园欣赏梨花美景,听老师讲解梨树生长周期,感受春天的生机与自然之美。

情感共鸣:难忘的欢乐与成长瞬间

夜晚的篝火晚会,成为研学中最温暖难忘的时刻。董浩天看着篝火如橙色花朵在夜色中绽放,与两地同学手拉手唱歌跳舞,感受“被同一把火焰熔铸的整体” 的联结;李云一在晚会上意外重逢去年爱心结对的朋友,惊喜与喜悦让夜晚格外温馨;王子介和大家围着篝火唱《Lemon Tree》,欢快的歌声在夜空回荡;王子昂作为小火炬手,亲手点燃篝火,全场欢呼让他充满自豪;唐紫萱被选为点亮火焰的幸运儿,还上台表演舞蹈,观众的尖叫让她充满动力;赵浚源、季杨昊轩等人挥舞荧光棒,在歌声、笑声与烟花中享受欢乐时光。这些瞬间,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纯粹的快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在心灵深处种下友谊与成长的种子。正如学生们所说,这次研学不仅拓宽了视野,更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成为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四、活动意义与总结

本次睢宁研学之旅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城乡学生心灵与自然、历史、文化的对话。通过课堂互动、实践体验与情感交流,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实现了跨学科学习,更在价值观层面收获了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认同、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友谊的珍视。“研有所思,行有所成”,这场春日里的研学之旅,如同播撒在学生心中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成长中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成为他们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印记。未来,期待更多此类跨地域研学活动的开展,让教育超越课堂边界,在多元体验中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